武汉黄陂婚嫁习俗
分类: 婚嫁资讯 来源:转载 2015-06-12发布

一、普通婚俗

  定婚 旧时婚姻由父母包办,遵从“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”;讲究“门当户对”,相信生辰八字。八字无冲无克,双方父母同意,便可订亲。订亲时男方备酒席,请亲族中有名望者陪媒。女方用红纸写好“庚书”(生辰八字),置于拜盒,由媒人交男方,称“发八字”。男方据女方提供的尺寸做好衣物等,由媒人送给妇方作信物。亦有“血盆定亲”、“指腹为婚”者。

       报日 男方在征求女方同意之后,将迎亲日期正式通知女方,谓之“报日”。报日前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选择黄道吉日,由男方用大红纸写成“龙签”、“凤简”(即婚期通知书),连同按女方要求筹办的礼品、礼金一并送到女家。

  搬嫁妆 结婚前两天,男方到女方搬嫁妆。女方待酒、给脚力钱。钱用红纸包好,数量不等,但对背帐子、挑百子捅(马桶)、脚盆(俗称“小家业”)和掌钥匙的人要封大礼。女方事先将嫁妆摆在客堂中,让人观赏,谓之“亮嫁妆”。嫁姨由“全福人”(儿女双全的妇女)缝制,也由“全福人”铺床。在新娘进房这前,新郎要选一儿童陪睡,谓之“压床”。

  迎亲 男方打发花轿迎取新娘。发轿前,先对花轿敬香、放鞭炮;牵娘点燃3支红香,托着镜子照花轿的四周,谓之“照轿”;而后锁桥、发轿。迎亲队伍一路放鞭鸣铳,敲对子锣。到达女家门前,须投帖叫门;女方则再三索要“喜钱”,直至满意时方可开门迎入。

  新娘出嫁前一天,请礼宾“开眉”(用绱鞋线绞去脸上的汗毛)。上轿前梳妆打扮,头顶一块大红绣花方绫,谓之“盖头”。临上桥痛哭一番,称“哭嫁”。

  迎亲花轿来去不走旧路,去时绕道走,回时走捷径。中途换人不歇轿;停轿不落地。迎至家门,举行“回车马”仪式,鼓乐齐鸣,叫喜声不绝。

  拜堂 花轿入宅、鸣炮奏乐。牵娘打开轿门,牵出新娘。先拜天地,后拜家神、0、父母,最后夫妻交拜,入洞房。新郎先向新娘行大礼,然后揭去新娘的盖头;夫妻并排坐床沿、喝交杯茶、交杯酒后,新郎出房招待宾客。客人散后,新郎回房,新娘斟茶敬新郎,并行大礼。富家大户请礼生、乐生呼礼,一般分告祖、回銮、踩堂、拜晓等四堂礼,以踩堂最为热闹。黄陂的踩堂歌别具一格,被《中国民间歌曲集成》收录。

  闹新房 新娘进房后,开始闹新房,亦称“盘新娘”。男女老幼均可与新娘嬉笑打闹。用衣服兜些红枣、豆子、花生,掺杂苦楝砣等涌进新房,向床上和新娘的身上撒去,名曰“撒帐”。随后,众人或坐或立,七言八语,或说戏谑新娘的“

  四言八句”,或提难以答复的问题难为新娘,或要新娘、新郎做一些表示亲妮的动作。总之开各种各样的玩笑,直至深夜方散。

  回门 婚后第三天,由新娘的兄弟去新郎家接姑爷姑娘双回门。并在当天日落前送回新郎家。新娘回到新郎家进门前,要在用板凳或木梯搭成的“桥”上走过,叫过桥。过桥后要“拜旗”,所谓“旗”,即绑在树上的门幔。这些都是闹剧,为婚后余兴。

  二、便亲婚俗

  男女简单成婚,谓之“便亲”,多在穷人或再婚者中流行。

  童养媳 俗称“细媳妇”。童养媳有两种原因:一是女方家境贫寒,子女多,养不活,便将女儿送到婆家当童养媳;二是男方家穷,儿子订不到亲,先抱个姑娘做养女,成年后做媳妇。童养媳地位低下,挨打受骂是常事。成亲叫做“圆房”。

  回头亲 也叫“对换亲”。男女两家均为穷家薄业,又各有子女,婚嫁两难,于是请媒人说合,互换成亲。此种婚姻,嫁妆微薄,酒席从简。

  转房婚 即兄死嫂配弟,或弟死弟媳配兄。多数族规把转房婚视为“0”,予以禁止。

  入赘 俗称“招坐堂女婿”。女家无儿,怕断烟火,招婿进门,传宗接代。婚礼由女方主办,婚后生的子女一般随母姓。

  招夫养子 女亡夫后,不愿守寡,又有一份家产,就招一个合适的男子进门支撑门户,抚养子女。

  抢亲 以强硬手段将寡妇或对婚约不满的姑娘抢到家中,草草成婚。也有男女相爱,因女方家庭或宗族反对,只好暗中约好而“抢”亲的。

  三、新型婚礼

  解放后,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《婚姻法》,规定婚姻恋爱自由,受法律保护,任何人不得干涉,并提倡移风易俗、喜事新办,男到女家等新风,出现一些新型婚礼。

  茶话婚礼 一般在机关、学校工厂举行。由单位负责人主持,同事、亲朋和介绍人参加并致祝词,新郎新娘讲恋爱经过,然后进行文娱活动或举办舞会。席间备有糖果、香烟、茶水招待客人,既热闹又俭朴。

  集体婚礼 一般在元旦、春节、国庆节、“五·四”青年节等节日举行。由工会、妇联、共青团等群众团体组织数对,乃至数十对恋人举行婚礼。举办舞会或文艺演出,喜庆、热烈、节俭。